注: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属于广义上的精神疾病,关于它定性为精神疾病存在许多争议,严格来说它属于“神经发育障碍”。
孤独症谱系障碍/aka. 自闭症谱系障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 ASD),常被简称为自闭症或孤独症,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年龄段的神经发育障碍。ASD的病理机制异常复杂,涉及遗传、环境、生物化学和神经解剖等多种因素,尚未被医学界完全破解。
【Wiki主不是ASD患者,所以如果有ASD患者想要对Wiki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,请加入tg群组联系Wiki主修改!】
社交沟通障碍:难以理解和回应社会性暗示,如眼神交流、肢体语言或语调变化。有些孩子不会回应自己的名字,不理解游戏规则,难以进行对等互动。
重复和刻板行为:重复性的动作(如甩手、原地转圈)、仪式性行为(如坚持某种行事方式或日常流程)、对细节高度敏感(例如沉迷某些特定话题如电梯、地图、日历等)。
感官异常:可能对声音、光线、触摸、味道等刺激过于敏感或迟钝,例如对吸尘器的声音尖叫,或反而沉迷于反复看灯光闪烁。
兴趣狭隘:兴趣集中于特定对象或主题,缺乏广泛的兴趣,例如持续沉迷于某种交通工具、时间表或天文知识。
语言发展异常:部分患儿语言发育迟缓,另一些虽然词汇丰富但难以进行情境适配或正常对话。
ASD的症状多在 1岁半到3岁之间开始表现,一些明显的信号包括:
12个月大仍未有眼神交流或微笑回应
18个月大仍不说话或只重复词语
24个月大仍无法进行简单的模仿游戏
“他总是自己一个人玩车轮,一转可以半小时。”
“我们叫他名字,他好像听不到一样。”
“有一次把他的积木换了位置,他大哭一整天。”
“他可以记住每一次我们去哪儿的路线,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。”
“他从小特别安静,我们还以为是懂事,后来才知道他根本没在听我们说话。”
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全部出现,但若你或你的孩子有多个符合以上表现,请尽快前往专业的儿童心理科、发育行为科或精神科就诊,但还是那句话!切勿依赖网络自行判断!
ASD的核心病理之一是神经系统的异常发育,患者脑区之间连接模式异常,特别是在前额叶、杏仁核、小脑等区域。这些区域负责社交互动、情感处理、行为控制及语言功能。突触的过度生成及未能正常“修剪”导致大脑功能异常,最终表现出ASD的典型症状。
ASD遗传倾向明显,遗传度估计在60%-90%之间。多种基因变异与ASD相关联,包括:
CHD8基因:调节基因表达与脑部发育,突变与严重ASD症状密切相关。
SHANK3基因:调控突触蛋白,突变可导致神经连接异常,表现为社交和沟通障碍。
MECP2基因:在女性患者中引起雷特综合征(Rett Syndrome),也与部分ASD患者相关。
这些基因片段共同作用,导致个体表现出ASD的特定临床表现。
ICD-10: F84.0–F84.9
F84.0 典型孤独症
F84.1 非典型孤独症
F84.2 雷特综合征
F84.3 童年瓦解性障碍
F84.4 过度活跃伴智能低下及刻板动作
F84.5 亚斯伯格综合征
F84.8 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
F84.9 未特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
ICD-11: 6A02 孤独症谱系障碍(ASD)
DSM-5: 299.00 孤独症谱系障碍
目前尚无药物能根治ASD的核心症状。临床治疗主要以行为干预为主,包括应用行为分析(ABA)、语言治疗、社交技能培训及职业康复等。
药物治疗主要针对ASD伴随症状:
利培酮(Risperidone)与阿立哌唑(Aripiprazole):用于控制易激惹、攻击性及刻板行为。
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(SSRIs):用于治疗共病焦虑、抑郁。
兴奋剂(如哌甲酯):用于治疗共病ADHD症状。
无法确定具体MTF患病率,因为有多个文献数值。
研究显示,跨性别群体尤其是MTF中AS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顺性别群体。根据研究,约24%的跨性别者可能伴有ASD,而顺性别群体的患病率约为5%。不过也有另一篇研究 显示,非二元性别群体中,26.3% 的人被确诊患有ASD,跨性别群体中,31.3% 的人被确诊患有ASD (P.S. Wiki主查到这个患病率的时候都惊了,真的很同情每个MTF,都不容易,都很孤单…)
(数据来源:https://www.thetransmitter.org/spectrum/largest-study-to-date-confirms-overlap-between-autism-and-gender-diversity)
对MTF-ASD个体的特殊关怀包括社会理解、家庭支持及专业性心理咨询。MTF群体在ASD的基础上,可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交困难和认知差异带来的社会孤立感,因而需要更多的陪伴和理解。
虽然这方面我们的调查欠缺,但是ASD有一个称之为“女性化表达特例”的泛亚型,而这才是MTF ASD患者最可能出现的特征。
(Female Autism Presentation / Gendered Expression of ASD)
传统上,自闭症谱系障碍(ASD)的研究样本以男性儿童为主,导致现有的筛查量表、临床标准和社会刻板印象都严重倾向“男性典型表现”,从而忽略了大量女性与非典型表达者。
随着研究深入,人们开始意识到:
女性、特别是跨性别女性(MTF)中的ASD患病率被系统性低估;
她们的症状常被误诊为焦虑、抑郁、进食障碍、人格障碍;
这种“伪装”或“表演性社会适应”现象在学术上被称为:
Masking(掩饰)或 Camouflaging(伪装适应)
特征维度 | 男性典型ASD | 女性型ASD / MTF ASD典型 |
---|---|---|
社交障碍 | 明显社交退缩、不说话 | 强行模仿社交行为,术语化交往 |
特殊兴趣 | 火车、机械、地图等显性 | 偶像、动漫、妆容、时尚等“可被接受”兴趣 |
情绪表达 | 木讷或爆发 | 情绪压抑、强烈内卷、社交疲劳 |
行为重复 | 手拍、踱步等外显动作 | 情绪内卷、自我重复暗示 |
社会反应 | 明显冲突、被孤立 | 极度迎合、压抑、精神脱离感 |
掩饰行为 | 很少掩饰 | 持续伪装“正常”,术语化“照剧本演戏” |
Masking指的是ASD女性/MTF患者通过模仿、学习、演示社会行为,来隐藏自身的社交困难。
包括但不限于:
记住并背诵他人使用过的“社交脚本”;
模拟他人的语气、姿势、反应模式;
强迫自己进行眼神接触、微笑等社交符号;
在社交场合完美应对,独处后彻底崩溃;
维持“完美女孩”形象,长期处于认知耗竭中。
Masking 在短期内能帮她们“社会生存”,但长期会造成以下副作用:
严重情绪耗竭;
自我认知迷失;
社交创伤与PTSD倾向;
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(BPD)或抑郁症。
跨性别女性(MTF)群体在成长过程中:
面临两层性别压力(社会强加的男性性别角色+自我认同的女性角色);
许多MTF在童年就展现出ASD倾向,却被迫“正常化”以避免霸凌;
她们往往试图掩盖所有“不符合女性形象”的表达方式,从而在Masking上发展出极致适应机制。
具体表现如:
极端控制自己的外貌、语气、肢体动作;
学习“女生如何聊天”“女生该如何回应问题”等社交细节;
对社会性别刻板的内化导致更强的自我焦虑;
精神上长期处于“我必须比普通女孩更像女孩”的焦灼状态。
这种表达特例并不代表她们的“障碍较轻”,恰恰相反,她们常常因为不被看见而长年得不到支持,误入更危险的共病,如焦虑症、抑郁症、自伤行为等。因此,临床上对ASD的识别,必须考虑性别表达差异与MTF的独特处境,制定出更细化、包容的诊断与干预策略。
有一部分正在改良中的筛查工具,如:
RAADS-R 修订版对性别差异有更好包容;
Autism Spectrum Quotient (AQ) 有女性化问卷版本;
Camouflaging Autistic Traits Questionnaire(CAT-Q)专门评估 Masking 强度。
但目前还未有完美覆盖性别化表达差异的量表。
还是那句话…针对MTF群体的精神疾病的诊断、筛查与治疗、临床关怀依旧处于一个开始阶段,前方路漫漫…
ADHD:约30%-80%
抑郁症:约26%
焦虑障碍:约30%
双相情感障碍:约11%
精神分裂症:约7%
双A(AuDHD,即ADHD与ASD共病)的具体探讨将另文展开。
亚斯伯格综合征曾被视作ASD的单独亚型(ICD-10 F84.5),在DSM-5中被纳入广泛的ASD谱系中。它的特征为明显的社交沟通困难、局限的兴趣和重复行为,但智力和语言能力通常正常甚至高于常人。
这种亚型往往表现出明显的高智商或特定领域的杰出才能,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交障碍。这是“天才病”,是gift也是curse。他们可能在科学、技术或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,却难以融入社会。
治疗方法以行为干预和技能训练为主,药物仅用于共病症状。
学者综合征(Savant Syndrome)并非严格意义上的ASD亚型,但与ASD高度相关。学者综合征患者在一般生活和社交功能受限的情况下,展现出惊人的特殊能力(如记忆力、数学计算、音乐、绘画等)。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大脑右半球某些区域的代偿功能异常。
目前学者综合征的具体遗传基因未明确,但普遍认为与神经发育异常和遗传突变相关。
你可能一直在孤独中徘徊,但请记住,你并非真正的孤岛。这个世界上有人正努力理解你、靠近你。他们可能是家人、朋友,也可能是还未遇见的同伴。你的与众不同是你独特的语言,终有一天会被理解与接纳。愿每个你们,都能找到生命中的那道光,温柔地照亮你前行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