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酸(Chemical Exfoliation)简单说就是利用酸类化学剥脱剂去除皮肤表层老旧角质。皮肤正常更新周期约28天,不断累积的“死皮”会导致肤色暗沉、毛孔粗大、黑头和粉刺。通过刷酸,酸类分子能溶解角质细胞之间的黏连,加速老旧角质脱落,让新生细胞更快上场,达到“焕肤”目的;同时,一些酸还能在真皮层刺激胶原蛋白合成,使皮肤更紧致、细嫩。
改善肤质粗糙:去除堆积角质后,皮肤触感更光滑,毛孔看起来更细。
淡化色素沉着:老废角质层里往往夹杂着部分色斑或痘印,刷酸后新细胞更均匀,肤色更通透。
预防/改善痘痘与黑头:尤其配合BHA(后续章节详述),可以深入毛孔去油、抗炎,减少粉刺、黑头生成。
加速后续护肤品吸收:去掉阻塞角质,护肤品成分更容易渗透,各种精华、防晒等效果更明显。
刺激胶原再生:某些酸还能微弱地刺激真皮层胶原蛋白合成,长期可改善细纹、松弛问题。
核心理念:刷酸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使用得当能让皮肤“重获新生”;若用错浓度或频率,则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、红痒爆皮乃至色素沉着加剧。
酸类 | 代表成分 | 溶解特性 | 主要功效 | 适合人群 |
---|---|---|---|---|
AHA(果酸) | 乳酸(Lactic Acid)、甘醇酸(Glycolic Acid)、杏仁酸(Mandelic Acid)等 | 水溶性,在角质层表面作用 | 去除表层角质,改善粗糙、细纹;促进保湿因子生成 | 干性、中性、初老肌 |
BHA(水杨酸) | 水杨酸(Salicylic Acid) | 油溶性,可穿透毛孔 | 溶解毛孔内油脂、去黑头;抗炎镇静 | 油性、痘痘肌、闭口肌 |
PHA(多羟基酸) | 葡萄糖酸内酯(Glucono Delta-Lactone)、乳糖酸(Lactobionic Acid)等 | 分子量更大,温和缓释 | 温和去角质,兼具保湿抗氧化 | 极敏感肌、干性、敏感替代 |
由低至高、由少至多:
从低浓度、低频次开始,例如0.5%~1%水杨酸棉片、5%~10%果酸精华。
渐进式提升浓度与使用频率,观察皮肤耐受后再升级。
先做局部试敏:
在耳后或前臂内侧涂少量产品,观察24小时有无红肿刺激,确认安全后再上脸。
稳步建立耐受:
第一周/两周保持“每周1次”,且每次停留时间较短(果酸35分钟;BHA棉片可轻擦后12分钟洗掉)。
逐渐增加到“隔天一次”或“每晚一次”,但仍要避免高浓度、高频次同时使用多种刺激品。
避免同时叠加太多刺激成分:
刷酸期间不要同时使用高浓度维C(纯VC)、视黄醇(Retinol)或强效美白成分;
若确有需求,可分时段使用:如“晚间刷酸,白天维C;夜间视黄醇/另一周期性使用”方式降低叠加风险。
强化保湿修复:
刷酸会让皮肤短期“屏障变薄”,务必配合厚润型保湿霜或修复面膜,减少干燥紧绷。
严防晒:
刷酸后皮肤对紫外线更敏感,日常务必使用SPF30+/PA+++的广谱防晒霜;
外出时配合遮阳、洋伞、墨镜等物理屏障,防止因轻微光照导致色素加深。
刷酸前:
确保面部无明显破损或急性炎症;
洗净脸部、控干(保持微湿状态便于均匀涂抹);
选用适合自己肤质的酸类产品。
刷酸后:
及时用温和保湿乳液或霜封闭水分;
避免立即接触刺激物(如辣椒、热水、浓妆);
当天不宜外出强光下,避免立刻晒伤;
48小时内避免使用其他刺激性成分。
Q1:刷酸到底要多久才能看见效果?
A:通常1~2 周可见到皮肤轻微细腻度提升,4~6 周后才能看到肤色提亮、毛孔细致等明显变化。切忌急功近利,否则容易破坏皮肤屏障。
Q2:果酸、BHA、PHA 能一起用吗?
A:不推荐同一天同时使用三种酸。若想搭配,可采用“交替使用”或“分时段使用”:
如周一用 AHA,周三用 BHA,周五用 PHA;
白天用 PHA(温和去角质+保湿),夜间用 BHA 或 AHA;
任何两种同时使用都要保证一段时间间隔(如 4~6 小时),以减少叠加刺激。
Q3:医美高浓度换肤后,家用酸怎么办?
A:医美高浓度果酸换肤(30% 以上)后,要给皮肤至少 2~4 周的修复期,再考虑家用酸。此时只需用PHA 温和修复,待皮肤屏障恢复后,再逐步回到原来刷酸方案。
Q4:刷酸期间如何护肤?有什么必备品?
A:
温和洁面:如 Elta MD / 肌研极润洁面;
集中修复保湿:薇诺娜舒敏霜、理肤泉 B5 修复霜;
强效防晒:SPF50+/PA++++,如碧柔水感防晒、优佳敏感肌防晒;
舒缓面膜:含积雪草、芦荟等成分的面膜,每周 1~2 次;
修护精华(如果需要):如 Dr. Wu 玻尿酸原液或适度含舒缓成分的产品。
Q5:刷酸会让皮肤越用越薄吗?
A:正确方法下不会。只有在“浓度过高+频率过密+缺乏保湿修复”三者同时发生时,才会造成皮肤屏障受损变薄。遵循“从低到高+加强保湿+严格防晒”原则,就可以避免“刷酸烂脸”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