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明确警告:抑郁症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,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深陷痛苦,请严肃且谨慎地看待这个问题。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,抑郁状态与抑郁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:
抑郁状态:通常是一种短暂或长期的心理困扰状态,往往由明确的外界因素触发,例如考试失败、工作压力、人际矛盾等,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自行恢复或缓解。
抑郁症:则是一种有着明确生理基础的精神疾病,表现为脑部真实的躯体病变(如神经递质失衡、脑区功能障碍),需由正规医疗机构出具带有公章和ICD编码的诊断证明(俗称“大证”),才能确认。
当抑郁状态持续过久(如半年以上),可能导致脑部发生不可逆的生理病变,进而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抑郁症。
抑郁症在国际分类系统中的编码如下:
ICD-10 抑郁症分类编码:
F32 抑郁发作
F32.0 轻度抑郁发作
F32.1 中度抑郁发作
F32.2 重度抑郁发作,不伴精神病性症状
F32.3 重度抑郁发作,伴精神病性症状
F33 复发性抑郁障碍
F33.0 复发性抑郁障碍,当前为轻度
F33.1 复发性抑郁障碍,当前为中度
F33.2 复发性抑郁障碍,当前为重度无精神病性症状
F33.3 复发性抑郁障碍,当前为重度伴精神病性症状
ICD-11 抑郁症分类编码:
6A70 单次抑郁发作
6A71 复发性抑郁障碍
DSM-5 抑郁症编码:
296.xx(根据具体类型及严重程度分类)
抑郁症主要涉及大脑以下几个关键区域的异常:
前额叶皮质:决策、情绪调控、理性思维出现功能减弱。
海马体:负责记忆、情绪与学习功能,在长期压力下会萎缩。
杏仁核:掌管恐惧和焦虑情绪的处理,功能过度活跃。
这些区域的异常会导致神经递质失衡,尤其是5-羟色胺(血清素,5-HT)、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的下降,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。
躯体症状包括:
长期乏力、睡眠障碍(失眠或嗜睡)
食欲减退或暴食
性欲降低
注意力难以集中、记忆力下降
躯体疼痛,如头痛、胃痛等
行为表现包括:
自我隔离、不愿出门、社交回避
持续性情绪低落、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
情绪麻木、缺乏愉悦感
自残、自杀倾向、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尝试
尤其对 MTF 群体而言,抑郁症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,主要原因包括:
性别认同焦虑与现实冲突
家庭成员的不理解甚至谩骂与排斥
社会歧视与工作、生活中频繁受阻
对自己男性特征产生厌恶和焦虑
长期服用激素(尤其是色普龙CPA)可能导致的情绪低落
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以下状况,请立即前往正规医院(建议三甲医院心理科/精神科)进行诊断和治疗:
长期的无理由懒惰感和疲惫感
对社交活动毫无兴趣,甚至抗拒与人交往
对日常发生的情绪化事件没有任何反应,情感麻木
觉得生命毫无意义
出现频繁的自我否定与厌恶
有明确的自杀意念
需要特别分辨的是,抑郁状态一般有明确的诱因,且随环境改变会缓解;而真正的抑郁症症状是无缘由的、僵硬的、长期且难以自我调节的。
重度抑郁症(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,MDD)患者通常表现为更严重的症状,如:
出现妄想或幻觉(注意,这与精神分裂症有明确差异,妄想、幻觉并非精神分裂症专属症状)
频繁且剧烈的睡眠紊乱(严重失眠或严重嗜睡)
认知功能严重受损,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显著下降,时间感变慢
极端负面的自我评价、过度罪恶感、对未来的极度绝望
自杀未遂经历或强烈的自杀倾向
一旦出现上述症状,请立即前往所在地的省级精神卫生机构就医。重度抑郁症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药物干预、心理治疗、甚至改良电休克治疗(MECT)等专业方法的支持,患者需要住院接受专业系统的治疗和护理。
在全球范围内,MTF跨性别者的抑郁症患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:
一项系统性综述显示,跨性别女性(MTF)的抑郁症患病率可高达 62%,而对照组普通人群仅为约 16.6%。这项研究也指出,跨性别群体中高比例存在自伤行为和自杀念头。
参考文献: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3972927
在亚洲范围内,一项2023年发表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指出,跨性别女性的终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 52%,忧郁症状普遍显著偏高,尤其在东亚文化背景下受文化压抑影响更重。
参考文献:https://annals-general-psychiatry.biomedcentral.com/articles/10.1186/s12991-023-00460-3
加拿大安大略省 Trans PULSE 项目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,MTF 群体的临床诊断型抑郁症患病率为 61.2%,显著高于普通群体。
参考文献:https://www.researchgate.net/publication/280766679
在中国,由于数据研究起步较晚,目前文献数量较少,但初步研究也显示跨性别女性心理健康状况严重:
一项针对 吉林省 89,342 名大学生的队列研究发现,跨性别与性别不符合群体(TGNC)在抑郁、焦虑、自伤、自杀等指标上均显著高于顺性别异性恋群体,其中TGNC的自杀风险者占比为43.03%
参考文献: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10313143
MTF 群体的高抑郁率具有多重成因,涉及生理、心理、社会三方面:
性别认同冲突:身体性别与性别认同长期不一致,形成慢性精神内耗。
家庭与社会支持缺乏:许多患者从小到大面对家庭否定、同龄人歧视、职场边缘化,缺乏基本支持系统。
医疗资源不足:跨性别群体在精神卫生服务与性别确认治疗方面面临障碍,尤其在非一线城市医疗资源极其有限。
药物副作用:如 CPA(色普龙)类抗雄激素被广泛使用于 HRT,但研究指出其可能引发或加重抑郁情绪。
文化压抑与社会污名:在传统文化背景下,MTF 常被污名化为“不正常”,内化羞耻感极大增加心理疾病风险。
更有研究表明:社会接受度、家属支持与医疗平等资源是显著降低跨性别抑郁症风险的关键因素。
参考文献:https://whatweknow.inequality.cornell.edu/topics/lgbt-equality/what-does-the-scholarly-research-say-about-the-well-being-of-transgender-people
这是抑郁症研究中最早被发现的经典候选基因之一。
它控制血清素再摄取通道的活性。短型等位基因(S型)与情绪调节困难、更高抑郁易感性相关,尤其在压力环境中。
SLC6A4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基因片段异常,也同样是MTF人群相当常见的异常,二者重合,再加上社会因素,才造成了MTF群体如此之高的抑郁率。
Caspi 等人(2003)在《Science》上发表开创性研究,首次关联 S 型 5-HTTLPR 与童年逆境下的抑郁风险。
📄 参考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.org/doi/10.1126/science.1083968
也就是说,假如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,其他人抗住了而你没抗住,这不是你脆弱的错,而是因为你的SLC6A4表达问题,是生来就有的基因问题,你不需要为了自己的“脆弱”感到愧疚和难过,扛不住就去发泄,这是基因决定的,不用感觉自己不如他人,你已经很棒了亲爱的!
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首次记录忧郁症状,到现代神经科学对抑郁症的深入研究,人类对抗抑郁症的历史漫长且艰难。
20世纪初,德国精神科医生克雷佩林首次明确定义抑郁症为独立疾病。
20世纪50年代,抗抑郁药物氯丙嗪、异烟肼等逐渐被发现并投入临床治疗。
20世纪80年代,选择性5-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(SSRI)出现,开启了现代抑郁症治疗的新篇章。
了解这些历史,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抑郁症并非个人意志薄弱,而是一种需要严肃对待、长期对抗的疾病。
更多内容待更新
(本篇仅为抑郁症基础介绍,有关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内容请参阅后续【抗抑郁药】篇。)